養蜂有三個要素,第一是養殖環境,主要是指蜜源、天氣、以及蜜蜂生存的環境(飼養工具,例如朗式十框箱、格子箱、無框箱等);第二是蜂群,主要指蜂性,即產卵力、抗病力、哺育力、采集力、群勢等;第三是養殖技術,主要指根據蜂的習性對蜂群的一些管理,技術說白了就是基於蜜蜂生活習性,讓其生存的更舒服,更自在,除了書本學習以為,更多來源於日常的管理實踐積累。
在養殖環境已確定的條件下,蜜蜂的養殖效益主要在蜂群與養殖技術,蜂群的群勢越大,蜜源充足情況下,可以得到較高的單群產量;蜂群數量越多(養殖地可以容納),蜂產品的產量總數相對也越大,而養殖技術除了日常的基礎管理,對於產量來說,重要的是養殖模式。
養殖效益是通過規模化養殖實現量的改變,在規模化的過程中,避不開放蜂場地的規劃,就我養殖規模化走的彎路做以介紹,供蜂友參考。
一、起步的蜂場
我的承包地,有耕地和山地,山地坡度在30°~45°,主要是荊條、野山桃、野酸棗、狼牙刺,承包地外有大麵積的洋槐林,蜜源非常豐富。耕地目前栽植有花椒、蘋果、桃、梨等經濟作物。
起初養蜂為了遮陰,近蜜源,選擇了在山地修梯田的方式,順著山勢修了很多台階,蜂輕身而上,負重而下;台階上下植被茂盛,為蜂箱遮陰擋風,對蜂群非常的適合,作為飼養區。
同時選擇承包地內距離飼養區約一公裏外平地作為交尾區,由於蜜源充足,飼養區與交尾區的蜜蜂采集不重疊,不出現回蜂現象。
在飼養區內分蜂季節,就地分蜂地方有限,回蜂嚴重,就采用新分群從梯田搬上車運到交尾區,新王產卵正常以後再運回飼養區,搬上梯田調入封蓋子。
這樣看似合理,三箱五箱搬的容易,但是每次幾十箱的搬,勞動量比較大,養蜂搞成了搬運工,而且運回飼養區一般得晚上采集蜂回巢以後,搬入飼養區要搬箱走一段梯田路,非常的艱辛。
二、目前蜂場的規劃
蜜蜂養殖規模化以後,數量不斷的增加,就要想辦法在養殖合理前提下,降低勞動強度。
目前蜂場分交尾區、飼養區、育王區。
1、交尾區
交尾群一般蜂勢較小,以蜂王交尾為主,為了避免蜂王錯投,除了蜂箱用黃、藍、白區分,顏色錯開分散擺放外,應加大箱距,箱與箱距離3m以上。交尾場地地勢開闊。
交尾箱有兩種,一種是14框養殖箱,根據需要,養殖箱交尾成功後調回飼養區加封蓋子就可以快速發展為采集群,部分用於補充二聯28框雙王群一側;一種是小型交尾箱,巢礎尺寸剛好是一張整巢脾的1/6,內放2~3框,主要培育新王,用於備用王、放蜂點間分蜂用王,以及更換老王。
2、飼養區
飼養區分放蜂點,每個放蜂點大約擺放150群左右,相鄰放蜂點的采集蜂基本不重疊,點與點距離雖然不遠,一公裏以內,但順山勢拐彎,每個點修好路,車可以到達,省去人工搬運的路途。
每個放蜂點目前都栽植有柿子樹、核桃樹桐樹等喬化樹種,樹還沒有形成遮陰的效果,蜂箱使用了反光膜,能起到遮陽擋雨保護蜂箱的作用。部分地麵種植各種瓜果(西瓜、甜瓜、南瓜等),減少夏天中午地麵輻射,同時為蜜蜂就地采水提供便利。
下一步將在飼養區內為蜂群修建遮風擋雨棚類設施。
3、育王區
育王區主要放的是種群、育王的哺育群以及微型交尾群的引導群,育王區放在住地最近的地方,便於日常管理與操作。
結束語:專業養蜂規模化是必然趨勢,在規模化過程中降低勞動強度,提高人均飼養量,應從放蜂場地的合理規劃開始。
在蜜蜂養殖過程中,開箱檢查是一個永遠避不開的話題,可謂養蜂人的基本功。開箱檢查看似簡單,但是從準備到檢查過......【詳情】
所謂一脾分蜂就是采取一脾的蜂量進行複壯,蜂量雖然少,但蜜蜂健康無病,有可持續產卵的蜂王,這樣的提出的新蜂群可......【詳情】
天氣炎熱是夏季養蜂最大的障礙,如何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對蜂群的發展極為重要,此時要將蜂箱擺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......【詳情】
快要秋繁了,外界粉多為了增加蜂量該怎麼操作的問題,蜂部落認為主要還是有計劃的培育采集蜂和越冬蜂,同時做好病......【詳情】
養蜂業是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,蜜蜂為農作物、果樹、牧草等傳花授粉。養蜂占地少、無汙染、投資少、見......【詳情】
怎樣找野外的意蜂的問題,從蜜蜂養殖的角度來說,蜂部落認為在國內野外尋找意蜂,能夠找到的可能性並不大,但是從蜂......【詳情】
7 8月份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夏季,對於大多數地區來說是高溫,外界蜜源植物開花的少,隻有少數植物流蜜,對於蜜蜂......【詳情】
蜂蟎用什麼藥治最快?蜂蟎是意蜂最主要的寄生蟲(中蜂不易患蜂蟎),一生均在蜂巢內繁殖並以蜜蜂的體液為食,受害......【詳情】